欢迎进入访问本站!

能源动脉实践团赴国家管网甘肃公司开展调研活动

商业 2025-09-05 09:21:272本站东东


为主动响应国家“双碳”目标中关于能源结构优化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,培育新时代能源人才,通过搭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,调研能源行业在技术攻坚与绿色转型领域的发展态势,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对“红柳精神”的认知与传承,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,7月16日至17日,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“能源动脉实践团”前往甘肃省,开展了“深入国家能源动脉,触摸时代创新脉搏”的主题调研实践。

穿越河西走廊的烈风,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能源动脉实践团的足迹深扎国家管网集团甘肃段的核心现场。从兰州原油库的智能中枢,到酒泉维抢修中心的应急前沿;从玉门基地的转型一线,到红柳作业区的西气东输枢纽,这场跨越千里的实践,让青年学子触摸到国家能源动脉的强劲搏动,更在轰鸣的设备旁完成了一次次技术与思想的双重学习。

核心技术自主:从困境突围到国产之光

在酒泉维抢修中心,"进口抢险车维修困境"的案例让学子们深切感受到高端装备受制于人的切肤之痛。而在红柳作业区压缩机厂房内,国产PLC系统全面替代进口设备的突破令人振奋,"新四线"关键设备实现国产化应用,劳模创新工作室诞生的高位探头拆卸工具等专利成果投入实战;玉门作业区讲述的攻克进口设备技术瓶颈的奋斗史;兰州原油库展示的SCADA系统深度应用与国产化设备推广,共同勾勒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清晰路径。这些实践让学子们深刻认识到,只有将能源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才能筑牢国家能源安全的根基。

图为实践团在兰州原油库中控室了解国产化设备推广

绿色转型实践:戈壁滩上的零碳先锋

在国家"双碳"战略框架下,能源基础设施正实施系统性低碳革新。甘肃省三大枢纽通过能源结构清洁化、运行调控智能化、设备能效高效化的协同推进,构建起可复制的能源动脉低碳转型范式。

玉门作业区建成分布式光伏系统实现站场60%能源自给,通过输油泵机组优化年节电68.5万度,完成32台空气能热水器改造及全域"气改电"工程,年减排量超3500吨二氧化碳当量,2024年规划采购3336兆瓦时绿电预计实现额外减碳2700吨。,勾勒出清晰的绿色升级路径。"当好能源'搬运工',更要成为转型'探路者'"的宣言,彰显着国家能源体系的变革决心。

红柳作业区开发多气源智能调配系统年调峰节能1200万千瓦时,"一键启停"技术降低压缩机组无效能耗15%折合年节约标煤800吨,国产高能效压缩机组效率提升3.2%实现年减排2200吨。

兰州原油库部署智能计量系统将误差率控制在0.1%以内,年减少原油损耗百吨,库区光伏照明系统年节电18万度。

精神谱系铸魂:扎根戈壁的力量之源

西北大地孕育着独特的能源精神图谱。三大精神坐标,构筑起西北能源事业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。

在酒泉维抢修中心,"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奉献"的铁军誓言振聋发聩,"甘做新贡献,肃守大通道"的担当诠释着管网人的钢铁意志。红柳作业区将"抱团成长"的精神内核融入新员工血脉,与"三个服务意识"共同支撑着十六载戈壁坚守。玉门作业区"爱国、创业、求实、奉献"的铁人精神在技术革新中焕发新生。


图为实践团在红柳作业区戈壁巡线,体悟红柳精神

行走的思政课:钢铁动脉旁的价值重塑

思政教育在每一个作业现场落地生根。兰州原油库座谈会上,主任甘磊、副主任武英俊对专业能力、持续学习和跨专业实践的强调,为学子描摹出清晰的成长路径,这些设备旁的思政课,让国家需求与个人价值在钢铁管道间产生深刻共鸣;酒泉维抢修中心设备库中,党委工作部负责人李强剖析进口装备困境,抢修一队副队长赵幸演示抢修工具操作,将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刻入学子心间;玉门输油泵室内,副主任李智结合攻克进口设备瓶颈的历程,阐释技术创新对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;红柳作业区站场上,主任李魏巍和压缩机班班长、管网工匠段团欢讲述"红柳精神"的扎根故事,电气自动化三级工程师吕恬欣在劳模工作室以国产化成果为教材,展现自主创新的时代价值。

2023级本科生邱玉婷在调研后深有感触:"西北能源一线的实践,让我看见智能储输的精准、应急抢修的硬核、绿色转型的坚定。红柳精神扎根戈壁,能源安全的背后,是无数人用坚守与创新托举起来的。作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学生,我要深耕专业,练就过硬本领,未来投身能源事业,传承这份坚守与创新。"同级的赵振皓也表示:"从输油泵站的轰鸣到管线巡检的严谨,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责任。前辈们扎根西北的坚守,让我明白专业的价值不仅在图纸上,更在守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每一公里中。"

图为酒泉维抢修中心现场思政课

本次贯穿西北能源动脉的实践,让实践团成员提升了专业认知的深度,了解了智能化监控系统、国产化核心装备、绿色化转型实践,体悟到管网铁军的担当、红柳的坚韧、铁人的实干,"能源报国"的信念扎根心底。当青春的目光读懂千里钢龙蜿蜒的奥秘,更读懂了守护这条国脉的,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澎湃力量——这正是新时代能源人最厚重的成长底色。

(撰文:邱玉婷)


Copyright © 2018 山东商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.

鲁ICP49173483 邮箱: XML地图 网站模板